重慶作為山城,老百姓飲兩江水長大。事實上,重慶市地表水資源相對貧乏,且時空分布不均。如何保障重慶城市供水飲水安全?4月16日,在中國城鎮供水排水協會2021年會上,各位專家、院長一起出謀劃策。

▲中國城鎮供水排水協會2021年會在渝舉行
全國水務行業年會在重慶別有深意
4月14日至17日,中國城鎮供水排水協會2021年會暨城鎮水務技術與產品交流展示將在重慶(南坪)國際會展中心舉行。會議由中國水協主辦,重慶市水協、重慶水務集團、重慶會展中心共同承辦。來自住房與城鄉建設部、科研機構、高等院校和全國39個省級水協以及1000多家城鎮供排水企業、廠商的5000余名領導、專家、學者共襄盛會,現場有100多家水務行業企業、廠商進行企業形象和涉水產品展示。
此次全國水務行業年為何會選擇在重慶舉行?事實上,重慶是長江上游生態屏障的最后一道關口,生態環境質量事關全國35%的淡水資源涵養和長江中下游3億多人的飲水安全。
據市生態環境局數據,截至2020年底,長江干流重慶段水質為優,長江支流全面消除劣ⅴ類水質斷面,42個國考斷面水質優良比例為100%,優于國家考核目標4.8個百分點,較2015年上升14.3個百分點。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比例達100%,消除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比例達100%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達到333天,pm2.5濃度33微克/立方米,較5年前下降42.1%。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進一步筑牢,山清水秀美麗之地建設成效顯著。
會議期間將重磅發布《城鎮水務2035年行業發展規劃綱要》和《中國城鎮水務行業年度發展報告》。中國水協特地邀請到多位院士、市內外多位知名專家與會,針對如何保障山地城市輸水安全、排水設施運行安全、優化污泥處置利用、村鎮供水安全等重慶城鄉供排水難點焦點問題,專門“把脈問診”、出謀劃策。
會議期間,還舉行了《長江經濟帶水循環與城市群綠色發展》《飲用水安全保障技術對策》《地下基礎設施水災變防控技術與工程應用共享平臺建設》等8場特邀報告,并舉行“城鎮水環境”“建筑給排水”“城鎮排水防澇”“海綿城市建設”“智慧水務”“城鎮水務發展投融資”“鄉鎮水務發展路徑與技術”等16個分論壇。
院士鈕新強:縮小城鄉區域間供水差異
“‘十四五’期間是水利工程補短板的集中攻堅期,要以國家水網建設為核心,加快形成系統完備、科學合理的水利基礎設施體系。”中國工程院院士鈕新強說,建設國家水網是保障城鄉供水安全的根本之策,包括重慶在內的省市要立足跨流域水資源空間均衡配置,進而
縮小城鄉區域間供水差異。
據相關調查,全國城市飲用水水源地水質總體達標率90%,農村總體達標率74%,城鄉差異較大。鈕新強介紹說,由于我國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,水資源分布與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格局不匹配,實施國家水網建設戰略,必須破解水資源配置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不相適應的矛盾。
鈕新強表示,農村與城市供水差異具體包括兩方面,一方面農村供水設施小而散,供水量相對不足;另一方面,農村原水水質難以保障,供水站工藝有待提升。為了縮小城鄉供水差異,鈕新強建議在技術可行、經濟合理的前提下,城市管網向農村延伸,形成城市大集中、城郊大集約、山野小分散的供水格局,最終實現城鄉供水“同網同質”的目標。
“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應該構建區域水網,各自就近引水,緩解河流過度開發的問題。”鈕新強表示,重慶可以實施長江、嘉陵江提水工程,替代原規劃的中小水庫建設,減少征地4萬畝;成都可以從開發利用率較低的大渡河引水,向都江堰灌區供水。
院士任南琪:打造“海綿城市”緩解城市內澇
去年夏天重慶迎來了特大洪水,洪峰過境后城市的內澇問題也凸顯出來。如何緩解城市內澇?中國工程院院士任南琪認為打造“海綿城市”不失為一種解決之道。
任南琪解釋,“海綿城市”應該能夠像海綿一樣,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“彈性”,重點解決城市澇災與城市水環境惡化等問題,確保社會水循環能夠與自然水循環相互貫通。
重慶有特殊的地形地貌,地表水資源相對貧乏,建設“海綿城市”有其必要性。“如果不建設‘海綿城市’,雨水來了和污水一起排放掉,不僅增加污水處理廠的壓力,也是對水資源的浪費。”任南琪認為,遇到有降雨時“海綿城市”能夠就地或者就近吸收、存蓄、滲透、凈化雨水;在干旱缺水時有條件將蓄存的水釋放出來,并加以利用;如此循環往復可以緩解重慶等山地城市水資源緊張的問題。
據悉,早在2016年,重慶就成為國家“海綿城市”建設的首批試點城市,而兩江新區悅來新城就是我市建設“海綿城市”的先行試點區。“我一直都有參與試點工作,可以說重慶‘海綿城市’建設是走在全國前列的,悅來的成功經驗非常值得推廣。”任南琪表示,建設“海綿城市”也是一個長期過程,必須保持“海綿城市”的韌性,特別是應對環境變化和自然災害時發揮自然積存、自然滲透、自然凈化的功能,重點解決澇災和環境惡化。